昨日广东全运男篮热身赛暂停期间,徐昕顶撞杜锋的一幕,引发了很多讨论。熟悉徐昕的球迷都知道,他并非脾气火爆的球员,能让他在场上公开反抗主帅,背后是四年 CBA 生涯中无数次被误解、被忽视、被不公平对待的委屈。杜锋对这位年轻内线的种种操作,似乎中立球迷也有些看不下去。
细数徐昕在广东队的遭遇,作为身高 2.26 米的稀缺内线,他在场时仿佛成了球队的 “背锅侠”—— 锋线防守被突破后,他补防盖帽却没能抢到篮板,杜锋的怒吼永远先指向他;队友失误、进攻停滞时,他常常成为教练发泄怒火的对象。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,正在一点点磨灭他的赛场自信。
更令人费解的是杜锋对徐昕的 “冷热交替” 式使用。当他偶尔打出高光表现,比如对阵广州队时完成精彩扣篮并兴奋地指向替补席庆祝,得到的不是鼓励而是立刻被换下,随后坐满整场板凳,接下来几场直接被 DNP(无法出场);可当球队内线被打爆、无人可用时,又会突然让他连续打十几分钟,仿佛把他当成 “救火队员” 而非培养对象。这种毫无规律的轮换,让球员始终处于 “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” 的焦虑中。
对比对待其他年轻球员的态度,张明池中投三不沾时,教练会鼓掌鼓励;而徐昕同样投丢中投,迎来的却是劈头盖脸的责骂。这种差别对待并非个例:徐昕连续两年入选国家集训队,证明其潜力得到业内认可,可在广东队的出场顺序却排在王少杰、张明池甚至张昊之后;而偶尔杜锋会拉着他镜头前扮演 “悉心栽培” 的戏码,镜头外却吝啬给予哪怕一点犯错的空间。
四年职业生涯,徐昕始终在 “被期待” 与 “被放弃” 之间反复横跳。他有过单场 17 分的高光时刻,也有过连续多场无法登场的低谷;他能在国家队集训中展现潜力,却在俱乐部得不到稳定的成长环境。杜锋的执教理念里,“严师出高徒” 被极端化 —— 对年轻球员的容错率几乎为零,却又缺乏系统性的培养计划,更多时候是凭情绪决定球员的命运。
此次冲突与其说是球员顶撞教练,不如说是职业球员对 “尊重” 的本能渴求。22 岁的徐昕早已过了需要靠责骂才能进步的阶段,他需要的是明确的定位、稳定的机会和犯错后被指导的耐心。当一支争冠球队把潜力新星当成 “情绪垃圾桶” 和 “应急工具” 时,伤害的不仅是球员的职业生涯,更是球队长期发展的根基。
不可否认杜锋的能力,在李春江离开广东后,他完美接过教鞭,带领广东重铸辉煌。在易建联、任俊飞、周鹏这些老将逐渐退役或离开后,他也成功培养了徐杰、胡明轩、赵睿等国家队后卫,但近些年对于球队年轻人随意教训的场面还是引发很多球迷关注,打压不是督促人成长的唯一方式,杜锋或许该懂得尊重。